大哉问!礼,与其奢也,宁俭;丧,与其易也,宁戚

【原典】

孔子谓季氏 ① , “八佾 ② 舞于庭, 是可忍, 孰不可忍也!”三家 ③ 者以 《雍》 ④ 彻。 子曰: “ ‘相维辟公, 天子穆穆’ ⑤ , 奚取于三家之堂 ⑥ ?”子曰: “人而不仁, 如礼何? 人而不仁, 如乐何?”林放 ⑦ 问礼之本。 子曰: “大哉问! 礼, 与其奢也, 宁俭; 丧, 与其易 ⑧ 也, 宁戚。”仁而知礼, 不慕虚荣

【注释】

①季氏: 鲁国正卿季孙氏, 即季平子。 

八佾: 周朝天子可用的宫廷乐舞。

③三家: 鲁国当政的三家: 孟孙氏、 叔孙氏、 季孙氏。 

④ 《雍》: 《诗经·周颂》 中的一篇。 古代天子祭宗庙完毕撤去祭品时唱这首诗。 

⑤相维辟公, 天子

穆穆: 《雍》 诗中的两句。 相, 助。 维, 语助词, 无意义。 辟公, 指诸侯。 穆穆: 庄严肃穆。 

⑥堂: 接客祭祖的地方。

 ⑦林放: 鲁国人。 

⑧易: 治理, 办理。

【译释】

孔子谈到季氏, 说: “他在自己的庭院中演八佾舞, 这样的事他都忍心去做, 还有什么事情不忍心做呢?”孟孙氏、 叔孙氏、 季孙氏三家在祭祖完毕时, 也命乐工唱 《雍》 这篇诗。

孔子说: “ 《雍》 诗上这两句 ‘诸侯助祭, 天子严肃静穆’ 之类的句子, 怎么能用在你三家祭祀的庙堂里呢?”

孔子说: “一个人没有仁德, 他怎么能实行礼呢? 一个人没有仁德, 他怎么能运用乐呢?”

林放问什么是礼的根本。 孔子回答说: “你问的问题意义重大, 就礼节仪式的一般情况而言, 与其奢侈, 不如节俭; 就丧事而言, 与其仪式上治办完备,不如内心真正哀伤。”

解 读

虚荣排场招致反效果奢华的外在形式, 不仅伤害到 “礼” 的内在本质, 而且还会诱使当事人沉迷其中, 进而偏离甚至背叛仪式的真正精神。 历史上有许多这样的事例。 比如隋炀帝杨广, 他就把招待外宾的 “礼” 演化成了铺张炫耀, 用以满足他那日渐增长、 不可抑制的虚荣心。

610 年, 西域各族使团和商旅, 仰慕中原的富庶, 纷纷来到东都洛阳。 隋炀帝为了炫耀自己, 于 2 月 13 日 (大业六年正月十五日), 下令举行盛大的欢迎会。 在皇城端门外大街, 圈围戏场五千步, 搭起了百座戏楼, 招来一万八千名乐师, 日夜演戏, 歌声乐声, 声闻几十里。 夜幕降临后, 张灯结彩, 继续演唱。这次耗资巨万的百场戏, 整整演了半个月, 方才收场。

在这期间, 各族商旅要到丰都市 (即东市) 进行贸易。 隋炀帝于是下令整顿市容, 各店肆都要粉刷墙垣, 彩绘门窗, 陈列新货, 店员要穿锦衣丽服, 连卖蔬菜的小商贩也要用精美的龙须席铺地。 西域各族商人路经酒食店, 店主要热情招待, 吃喝免费, 醉饱出门, 以显示隋朝的富庶。 但客人们看出这是假象,有的人指着街市间树木上缠饰的彩绢质问说: “中国亦有贫者, 衣不盖形, 何不以此物与之, 缠树何为?”

隋炀帝的虚荣浮夸, 非但没有赢得各族的信任, 反而招致了战争。

615 年秋, 当他再次出巡塞外时, 突然遭到几十万突厥骑兵的袭击, 雁门(今山西代县) 一带的四十一座城市, 竟然丢了三十九座。 隋炀帝逃之不及, 被围困在雁门城里。 突厥急攻雁门, 弓箭射到隋炀帝脚下, 这位不可一世的暴君被吓得六神无主, 抱着小儿子杨杲号啕大哭, 眼睛都哭肿了。 幸亏将士们奋力固守, 后来才转危为安。

隋炀帝的愚蠢在于, 他以为那些豪华的铺排仪式, 既能显示出自己统治的国家殷实富强, 又能让 “宾客们” 感到莫大的满足。 但在实际上, 却收到了完全相反的效果。 因为他所表现出的一切, 既华而不实, 又盛气凌人, 难免会让客人从内心感到不快和厌恶。

在前些年, 一些暴富的人在婚、 丧事的操办上往往铺张讲排场, 自以为这样风光无限。 其实, 真正能显示出一个人 “底子” 的, 并不是这种浅薄的外在形式。 这与孔子所论述的礼在内心的道理是一致的。 如果礼的形式不是真诚的,反而成了一种奢侈虚伪的样式, 那么就从本质上违背了礼的真正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