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生德于予

  〈述而23〉子曰:“天生德于予,桓魋其如予何?”

  这章是孔子在60岁(公元前492年)经过宋国被桓魋围杀时说来让自己和弟子安心的话。

  孔子说:“老天爷要是让我有传道之德,桓魋这个人又怎么能伤害我呢?”

  《史记》〈孔子世家24〉把这章的背景说的比较清楚些:孔子离开曹国到了宋国,他跟弟子在大树下开始练习礼仪,这时桓魋想杀孔子,就先拔掉那棵大树。孔子就跟弟子离开了。弟子说:“老师,我们快快逃命吧!”孔子这时就说了这章的话。

  这章的关键人物是桓魋。他是宋国的司马(总司令)。古注都没说孔子是怎么招惹了桓魋,让他气到要把孔子杀了。可是如果真要杀孔子,也不必把大树拔了吧?而且真要杀孔子,孔子和弟子还逃得掉吗?这些都是疑点。大概只想吓唬吓唬孔子和一行弟子。

  古注对于“天生德与予”一词的解释,都像是事后尊孔的解释,不像是孔子这样谦虚的人会说的话。包咸就说:“天生德者,谓授我以圣性也。德合天地,吉而无不利,故曰:‘其如予何也?’”孔子一直谦称不敢称圣称仁,这里却这样夸大解释,不是让孔子为之气结吗?皇侃说他“凶愚,心恒欲害孔子。孔子故明言语之,使其凶心止也。言天生圣德于我,我与天同体,桓魋虽无道,安能为天而害我乎?故云:‘如予何也。’夫凶人亦宜不履谢,而有时须以道折之。”这就把这句话当成是当面对桓魋晓以大义的话,而不是安慰弟子的话。我觉得如果是当面跟桓魋说的话,好像不必提桓魋的名讳吧?我还是觉得应该是安慰弟子的话的可能性高一些。

  一个可能让桓魋讨厌孔子的原因,记载在《孔子家语》〈曲礼子贡问2〉中:孔子在宋国的时候,看到桓魋开始为自己打造石头棺椁,听说做了三年都没完工,做到工匠都累病了的地步。孔子看了就批评说:“这样做太过奢华了。人死了尸体很快就会腐化,何必浪费在做棺椁这件事上。”我想桓魋一定是辗转听到这样的批评,想要吓吓孔子看谁的尸体会先腐化,才做出这种拔大树的事情来让孔子知道自己具有操纵孔子的死生大权。

  孔子之前(56岁,公元前496年)在经过“匡”这个地方时,也碰到无端被匡人包围的窘境。当时他就安慰过弟子:“如果老天爷要灭绝周文王之道,那么﹝我就逃不过这个劫难﹞将来的人也听闻不到周文王之道;如果老天爷将传周文王之道的责任交付在我身上,﹝大家就会逢凶化吉。我们与道同在,﹞匡人不可能会伤害我们!”匡人后来发现整件事情是个误会,就解了围。从这件事,后人就更认为老天爷没有要灭绝孔子传的道。

  孔子安慰自己和弟子的话,经过这样的转折,变成了后人在失意时勉励自己的重要经典名句。桓魋和匡人反而意外地变成孔子“圣化”的贵人。

  老子也说过:“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老子道德经23》)。

  碰到不好的时候﹝《易经》说的“坎”﹞,《易经》有很多“修德”方面的提醒,不用卜卦就可以参考:

  “进德脩业”(《易经》〈乾卦〉〈文言12〉)

  “果行育德”(《易经》〈蒙卦1〉)

  “以俭德辟难,不可荣以禄”(《易经》〈否卦1〉)

  “多识前言往行,以畜其德”(《易经》〈大畜卦1〉)

  “以常德行,习教事”(《易经》〈坎卦1〉)

  “自昭明德”(《易经》〈晋卦1〉)

  “反身修德”(《易经》〈蹇卦1〉)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附录

  《史记》〈宋微子世家53〉二十五年,孔子过宋,宋司马桓魋恶之,欲杀孔子,孔子微服去。

  《史记》〈孔子世家24〉孔子去曹适宋,与弟子习礼大树下。宋司马桓魋欲杀孔子,拔其树。孔子去。弟子曰:“可以速矣。”孔子曰:“天生德于予,桓魋其如予何!”

  《孔子家语》〈曲礼子贡问2〉孔子在宋,见桓魋自为石椁,三年而不成,工匠皆病。夫子愀然曰:“若是其靡也,死不如速杇之愈。”

  〈子罕5〉子畏于匡。曰:“文王既没,文不在兹乎?天之将丧斯文也,后死者不得与于斯文也;天之未丧斯文也,匡人其如予何?”

  《易经》〈乾卦〉〈文言12〉九三曰:…君子进德脩业,忠信,所以进德也,脩辞立其诚,所以居业也。知至至之,可与几也,知终终之,可与存义也。是故居上位而不骄,在下位而不忧,故乾乾因其时而惕,虽危无咎矣。

  《易经》〈乾卦〉〈文言13〉九四曰:“或跃在渊,无咎。”何谓也?子曰:“上下无常,非为邪也。进退无恒,非离群也。君子进德脩业,欲及时也,故无咎。”

  《易经》〈蒙卦1〉山下出泉,蒙;君子以果行育德。

  《易经》〈否卦1〉天地不交,否;君子以俭德辟难,不可荣以禄。

  《易经》〈大畜卦1〉天在山中,大畜;君子以多识前言往行,以畜其德。

  《易经》〈坎卦1〉水洊至,习坎;君子以常德行,习教事。

  《易经》〈晋卦1〉明出地上,晋;君子以自昭明德。

  《易经》〈蹇卦1〉山上有水,蹇;君子以反身修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