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未见好仁者

  〈里仁6〉子曰:“我未见好仁者,恶不仁者。好仁者,无以尚之;恶不仁者,其为仁矣,不使不仁者加乎其身。有能一日用其力于仁矣乎?我未见力不足者。盖有之矣,我未之见也。”

  本章分成两个部分。孔子先说没见过“好仁者”及“恶不仁者”,接着马上说明两者的特色。最后勉励大家笃守往“好仁者”者的方向努力,有开始就会有成果,而且还鼓励说“我就没见过行仁人而会力不足的人”。

  “无以尚之”的“尚”,何晏说是“复加”,皇侃说是“加胜”,邢昺说是“上”,戴望说是“陵”,就是“以非礼相陵犯”,刘宝楠说是“施”,简单说,就是“超越”。

  这里的“好仁者”和“恶不仁者”有两种不同的“人我”解释:皇侃认为这是“我未见有一人见他人行仁而好之者”及“我亦不见一人虽不能自行仁者,若见他人不仁而己憎恶之者也。”这是“我”对“人”的评价。邢昺的解释是“反求诸己”:“言性好仁者,为德之最上,他行无以更上之,言难复加也。能疾恶不仁者,亦得为仁。但其行少劣,故曰其为仁矣也,为能不使不仁者加乎非义于己身也,不如好仁者无以尚之为优也。”朱子的解释没作这样的区分:“盖好仁者真知仁之可好,故天下之物无以加之。恶不仁者真知不仁之可恶,故其所以为仁者必能绝去不仁之事而不使少有及于其身。此皆成德之事,故难得而见之也。”从现在观点来看,“好仁者”是正面积极地行仁,“恶不仁者”,自己未必行仁,但是却消极负面憎恶“不仁者”。

  接下来孔子勉励大家“行仁”。希望大家至少“一日”用力于仁,这里的“一日”不是指实际的一天,是指“开始”。“力不足”就是“做不到”。孔子敢说“我未见力不足者”,应该指的不是“能力不足所以做不到”,而是“没有意愿所以做不到”。孔子的言下之意应该是:如果有意愿立志行仁,哪有做不到的道理?所以后来孔子再补上一句说:“大概真有做不到行仁的人吧,只是我没见过罢了!”〈述而30〉就说过““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问题在自己有没有意愿,其他都是借口。

  其实孔子讲这话应该是气话。因为他就赞赏过颜回“其心三月不违仁”,其他弟子虽不如颜回,但是也能“日月至焉而已矣”。颜回就是“好仁者”,其他弟子应该也有“恶不仁者”。只是这里说得“有能一日用其力于仁矣乎?我未见力不足者”,后来就被弟子的一句话“打脸”。有一次,应该是在孔子讲完这句话之后,弟子冉有(排行“政事”第一,还在子路之前)跟老师坦承说:“老师您教的都很好,是我能力太差做不到。”孔子气得骂他:“哪是你做不到!是你自己画地自限,不愿意去做!还找什么借口!”(〈雍也12〉)

  回头来说,孔子既然哀叹没见到“好仁者”和“恶不仁者”两种人,那么孔子见到的又都是甚么人呢?既不是“好仁者”,也不是“恶不仁者”,那就是一帮是非不明,善恶不分的乡原了。是吗?不是吗?

  附录

  〈雍也7〉子曰:“回也,其心三月不违仁,其余则日月至焉而已矣。”

  〈雍也12〉冉求曰:“非不说子之道,力不足也。”子曰:“力不足者,中道而废。今女画。”

  〈述而30〉子曰:“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