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

  【论语.里仁】

  子曰:“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

  【译文】

  孔子说:“一位有道德学问的君子,期许自己言语木讷,好像说不出口,办事却是迅速不出差错。”

  【释义】

  “君子欲讷于言”,“讷”言语含在口中,难于出口,迟缓而不顺畅。君子说话很慎重,恐怕驷不及舌,一旦说错话就无法收回,所以经典一再提醒要慎言。如书经说:“惟口出好兴戎”,说话能奖赏善事,也能惩罚罪过,主宰他人的荣辱,君子怎能随个人好恶,说话毫无限制,妨碍众人而不自知呢?

  “而敏于行”,“敏”敏捷迅速,办事又快、又不会错。君子先实行再说,绝不会说了而不做。

  【故事】

  孔子曾经前往东周巡礼。进入始祖后稷庙里,在庙堂右侧阶梯之前,见到一尊铜铸的金人。金人嘴上贴了三重封条,背后刻上一篇告诫的铭文。铭文刚开始的一段说:“我是古代慎言的人,要深深的自我警戒呀!不可多言,多言则多败;不可多事,多事则招来许多祸患。”孔子恭读整篇铭文后,立刻回过头来,向跟随的弟子说:“小子们!要记住。这些话真实而中肯,合情而合理。诗经说:‘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能如此戒慎恐惧自我要求,难道还会因言语而招来祸患吗?”

  本章经文“欲”字,非常重要。对于“讷于言”及“敏于行”,一般人难以做到,而君子却心心念念想要做到。因为君子信守仁道,视人如亲、厚以待之,为安人安己,深怕妨碍大众,自然想要做到“讷于言”及“敏于行”。

  仁道很遥远吗?其实它就在日常的一言一语当中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