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柴(子羔、子皋、子高、季高)

1.jpg

高柴

字子羔,一作子皋、子高、季高。生于春秋鲁昭公二十一年(前.521),一说生于鲁昭公三十一年(前.511);卒年不详。齐国人。齐国高氏是公族,齐国重臣高傒(字敬仲)即高柴的祖父辈。

      高柴在孔子仕鲁期间来学。他的仕官履历是孔子弟子中最丰富的,孔子去鲁前,高柴在季氏底下担任邑宰(有武城宰、费邑宰、成邑宰等多说,所以可能不只一处)。后来跟随孔子到卫国,担任狱吏,又为卫大夫孔悝家臣。蒯馈之乱时,高柴逃回鲁国,再度出仕。

      唐代,玄宗追封“共伯”。宋代,真宗加封“共城侯”。明代,世宗诏改“先贤高子”。

      高柴在春秋时代,与仲由、端木赐、冉求等弟子一样,是以政绩闻名的人物,只是和仲由等人相比,高柴不曾、也不会去涉入高层的政治事务。他一直都是担任家臣、邑宰一类的职务,不曾涉入国政――即使遇到也会小心避开危险。卫国动乱的时候,高柴在路上遇到要去救援的仲由,便告诉他:“门已经关了!”仲由说:“闯闯看!”高柴劝告:“来不及的!不要自己闯到灾难里去!”然而仲由执意进入,两人就此永别。纵观高柴的政治生涯,可以说是明哲保身,只是也比较缺乏大格局的表现。[《春秋左传》] 

      不过,高柴不仅治事能力很受上位者的青睐,他对于百姓的影响力也很大,百姓往往会听取、服从高柴的意见。高柴很孝顺,他在父母三年丧期结束以前,始终没有露齿而笑,这即使在当时的人看来,都觉得很难得。因此,鲁国成邑有一个不愿意为兄长服丧的人,一听到高柴要来成邑就任,便愿意服丧了。成邑的人还因此作了首诗歌讽刺这个人根本是为了高柴要来才服丧。[《礼记》]所谓“楚王好细腰,宫中多饿死”,上位者的一举一动,都会有示范的作用,所以孔子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自己做得端正,不必下令,百姓也会照着正道做;反之,则即使下令,也没有人会听从。)[〈子路〉]无论是群众的行为是出自真心的学习,或者只是形式上的仿效,只要日积月累,就能够移风易俗、改变不良的社会风气;这就是儒家思想中“以德教化”的思想与施政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