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伋

1.jpg

  述圣子思

  孔伋,字子思;是孔鲤之子、孔子之孙,战国时代鲁国人。孔伋享年八十二岁(《史记.孔子世家》作六十二岁,后人考证认为有误),但生卒年不甚详明:孔鲤五十岁便早逝(B.C.483),但是,在此六十八年后(B.C.415)才即位的鲁缪公,执政时与孔伋互动频繁,所以孔伋应该是生于孔鲤的暮年,而卒于鲁穆公朝中;一般将孔伋的生存年代,定在周敬王三十七年(B.C.483)到周威烈王二十四年(B.C.402)之间。

  宋代,徽宗封孔伋为“沂水侯”。元代,文宗封“沂国述圣公”。明代,世宗封“述圣公”;后人因此称孔伋为“述圣”,与“复圣”颜回、“宗圣”曾参、“亚圣”孟轲并称。

  孔伋受学于曾参。战国时代的学者,多有四处游历的经验,孔伋也是如此。根据文献中的片段资料,孔伋曾经到过宋国,又在卫国出仕,晚年回到鲁国。孔伋在当时相当受到敬重,根据《孟子》的记载,鲁缪公相当礼遇孔伋,经常向孔伋请益;此外,费惠公(季孙氏之后)也将孔伋视为自己的老师。

  汉代的时候还存有《子思子》,书中共有二十三篇作品,但是这本书在南宋以后就亡佚了,如今已不得其详。《史记.孔子世家》说:“子思作〈中庸〉”;《隋书.音乐志》则说:《礼记》中的〈中庸〉、〈表记〉、〈坊记〉皆取自《子思子》;而近年新出文献中的〈五行〉等篇,也有学者认为应该是孔伋的作品,或至少是记述孔伋的思想。目前较可肯定〈中庸〉及〈五行〉出自孔伋,至于其他,则仍然在讨论、辨析之中。

  孔伋传学的实际情况,目前已经不甚清楚,但是从文献资料推测,他的门下应该有不少学生,孟子就是孔伋的再传弟子之一。

  从〈中庸〉及〈五行〉看来,孔伋的思想有以下几个重点:

  一、“五行”、“率性”、“慎独”

  《荀子.非十二子》说孔伋创“五行”之说,这“五行”并非后人习称的阴阳五行,而是“仁、义、礼、智、圣”五种德行。郭店楚简〈五行〉篇认为,良好的行为必须是发自内心,才能算是真正的“德行”,否则就跟平常的举止行动没有两样。例如在公交车上让座,就要出自心中的仁爱礼让之意,才能算是德行。

  这种注重内在道德的思维,是孔伋之学思考的中心。〈中庸〉说:“天命之谓性”,又说:“率性之谓道”,认为人们已经拥有天生自然的良好秉性,将这良好的本性发扬出来,就是正确的做法。这里的“率性”,不仅没有今日所说“任意妄为”的意思,反而需要格外谨慎,以免一念之差,违背、伤害了自己善良的天性;尤其人往往会因为觉得“没有人知道”、“没有人看到”,就做出恶行,所以〈中庸〉又特别强调“慎独”,认为君子应该时时注意自己的内在德性,即使只有自己一个人知道,也不该有恶行恶念。

  二、“致中和”、“至诚”、“参天地”

  从“率性”、“慎独”,可以知道孔伋相当注重修养内心的道德,所以〈中庸〉希望人能够“随心所欲而不逾矩”、喜怒哀乐都不会超过节度,也就是所谓“致中和”。此外,“率性”的最高境界,就是“至诚”。〈中庸〉认为,一个人能够达到“至诚”的境界,就表示他能完全推展上天给予的美好德性,不间断、也不虚假,真诚将他内在的德性表露出来。对孔伋来说,人之所以要达到“中和”或“至诚”的境界,不只是为了成就自己的道德,还有更高的理想和任务:天人合一。〈中庸〉说:达到中和的时候,天地万物都能各安其所、化育生长;又说:只有至诚能够真正推展自己的天性,进而能够帮助其他人、甚至世间万物推展天性,参与天地之道。人既然从天那里得到善的本性,所以人的工作,就是推展自己天生的善性,反回来帮助万物,得之于天地、也施之于天地。

  除了以上所述以外,孔伋在从政的时候,坚定地秉持儒家“以道事君”的理念,往往坚守道义而不在意是否会因此触怒国君,也是他思想言行中表现很鲜明的一点。

  孔伋在儒学发展史的地位相当重要。一方面是,孔伋之学上承曾参等前辈儒者,下启后学孟子,在儒学的传承上有很重要的地位。例如“为王者师”的勇气,便承继曾参、卜商,而且屡屡受到孟子称述;重视内在德性的思考,更是承上启下,成为儒家思想重要的一脉,近人甚至将孔伋之学称为“思孟学派”;此外,〈中庸〉对于道德心性修养,以及天、人关系的讨论,不仅深入精微,更开启了孟子,乃至宋明儒者的讨论。朱熹甚至将〈中庸〉从《礼记》中独立出来,成为“四书”之一,至今受到学子诵读。

  另一方面,〈中庸〉所提及的许多观念,其实早就已经融化入我们的日常生活之中。例如“君子慎独”一语,不仅莘莘学子耳熟能详,平常说“不欺暗室”、“天知、地知”等等,都是这一思想的展现;又如“行远必自迩,登高必自卑”、“好学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耻近乎勇”、“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等等修养品行学问的金玉良言,也都可以在〈中庸〉里找到;至于协助天地化育万物、天人合一的观念,不仅使儒家学者具有关怀天下苍生,“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情操,在追求永续发展、与自然共处的今日,也具有相当高的意义与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