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

  〈里仁19〉子曰:“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

  这章的意思也很明确。古注都只解释“方”,都解释成“常”(郑玄、皇侃)。刚好《礼记》〈曲礼上17〉就有“游必有常”这样的话,所以就拿来当“依经解经”的根据。

  朱子虽然没有针对“方”有明确的定义,但是在他的解说中隐含着“方向”的意涵:“游必有方,如己告云之东,则不敢更适西,欲亲必知己之所在而无忧,召己则必至而无失也。”

  黄怀信认为“方”就是“具体所在、地方”。

  孔子在这章教诲背后的理由,主要是“为人子女者不可让父母担忧”,“万一父母出了什么事,也容易找到子女回来处理”。这在古代交通和通信都不方便时对子女的一个很重要的提醒。不是想和现代旅游业者过不去。

  现代社会的交通和通信状况已经让世界缩小成为“地球村”,这种孔子或父母担心的“远游”和“游必有方”的情况,除非刻意躲避,否则已经不容易发生了。

  看起来这里明说的是要“远游”和“游必有方”,其实蕴含的意思不就是“亲子沟通”和“相互关心”。如果假定亲人之间的感情都很融洽,孔子这里的提醒就几乎没有必要。恐怕孔子早已经看出来,有些家庭关系已经恶劣到彼此不沟通,甚至不相闻问的地步,居上者往了为了权位而彼此勾心斗角,甚至不惜厮杀,居下位者也会为了分产而引起绝裂,所以才要在这种“远游”的“小事情”上再三提醒。

  附录

  《礼记》〈曲礼上17〉夫为人子者:出必告,反必面,所游必有常,所习必有业。恒言不称老。年长以倍则父事之,十年以长则兄事之,五年以长则肩随之。群居五人,则长者必异席。

  《礼记》〈玉藻49〉父命呼,唯而不诺,手执业则投之,食在口则吐之,走而不趋。亲老,出不易方,复不过时。亲癠色容不盛,此孝子之疏节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