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不孤,必有邻
言行以德,为人不孤
【原典】
子曰:“古者言之不出,耻躬之不逮也①。”
子曰:“以约②失之者鲜③矣。”
子曰:“君子欲讷④于言而敏⑤于行。”
子曰:“德不孤,必有邻。”
子游曰:“事君数⑥,斯辱矣;朋友数,斯疏矣。”
【注释】
①躬:亲自。逮:达到,做到。②约:约束。这里指“约之以礼”。③鲜:少的意思。④讷:迟钝。这里指说话要谨慎。⑤敏:敏捷、快速的意思。⑥数:音shuò,屡次、多次,引申为烦琐的意思。
【译释】
孔子说:“古人不轻易把话说出口,因为他们以自己做不到为可耻啊。”
孔子说:“善于约束自己的人很少犯错误。”
孔子说:“君子说话要谨慎,而行动要敏捷。”
孔子说:“有道德的人是不会孤立的,一定会有思想一致的人与他同行。”
子游说:“侍奉君主太过烦琐,就会受到侮辱;对待朋友太烦琐,就会被疏远了。”
解读
有品德就会有人愿意和你交往孔子的“德不孤,必有邻”这句话含有寓仁义于交往中的意思。孔子在此提出两个关键的概念:一是“德”,一是“邻”。“德”就是美德,是从自己一方讲的;“邻”就是邻居、朋友,就是天底下所有愿意走在一起的人。战国时期,魏国的公子信陵君最爱招揽天下贤能之士。当时有一个年过七十却只做了个看守大梁东城门的小吏的隐士,叫做侯嬴,他家境贫寒,但颇有才华。信陵君很希望将他纳入自己的门下,于是亲自去拜访侯嬴,并馈赠于他极为贵重的礼物。但令信陵君万万没有想到的是,侯嬴竟然婉言谢绝了。一天,公子府大摆筵席。当酒席摆好后,信陵君带着随从亲往东城门迎接侯嬴。侯嬴也不谦让,直接坐到信陵君的身边,企图用自己的傲慢无礼激怒信陵君。而信陵君却还亲自驾驶马车,态度丝毫也没有不恭敬。刚走出不远,侯嬴就对信陵君说:“我有个朋友在屠宰场,您能送我去看他吗?”信陵君毫不犹豫地就将车赶到了屠宰场。
侯嬴见到自己的朋友朱亥后,故意把信陵君晾在一边,而自己却和朋友谈话。侯嬴一边谈话,一边注意观察信陵君的反应,他发现信陵君的表情更加温和了。因为信陵君的亲朋好友都在等着他回去开筵,他的随从都暗骂侯嬴不识抬举,市人也都好奇地观看着眼前所发生的一切,可信陵君自始至终都和颜悦色。来到公子府,侯嬴被信陵君请到了上座。信陵君还向他介绍了在座的宗室、将相,并亲自为他斟酒。直到这时,侯嬴才真正佩服信陵君。信陵君能够招揽到侯嬴,当然也获益匪浅。
人际交往中,一个人道德品质和修养的高低,是决定与他人相处得好与坏的重要因素。道德品质高尚,个人修养好,就容易赢得他人的信任与友谊;如果不注重个人道德品质修养,就难以处理好与他人的关系,交不到真心朋友。我们身边就不乏这样的人:有的人看自己一枝花,看别人豆腐渣,处处自我感觉良好,盛气凌人;还有的人一事当前往往从一己私利出发,见到好处就争抢,遇到问题就相互推诿,甚至给别人拆台。这些人之所以难有朋友,归根到底,就是在自身道德品质和个人修养方面出了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