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5、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拼音版】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出处与释义
上面的经典名句,出自《论语·为政》,是孔子对学习态度的看法。“学”,学习。“思”,思考。“罔”,诬罔(誷)、受欺,或解作迷惘。“殆”,疑惑,或解作危险。全句的意思是:只知读书,却不肯思考,就会容易受欺蒙;只顾思考,却不去读书,就容易想不通,引起疑惑。
【翻译】孔子说:“只是学习而不认真思考,就会感到迷惑而无所适从,只是空想却不去努力学习,精神就会受到损害。”
体悟与应用
孔子除了特别重视学习,还强调要用心思考,认为两者相辅相成,同样重要。《论语》屡言“君子博学于文”、“孔子博学而无所成名”、“博学而笃志”,都提出君子要广博地学习。既要广博学习,就需要请教不同老师,博参诸家所论。不过在学习的过程中,如果不加思考,很难真正明白所学,甚至吸收了错误的知识,因此孔子提醒我们“学而不思则罔”。今天,我们身处在知识爆炸、网络信息纷繁的环境中,思考、分析和判辨,对于学习尤其重要。
同学也许有另一种经验,有时面对学习上的难题,即使千思万想,也解决不了,可是通过学习,如看看书,或者向师友请教,就能茅塞顿开。孔子也有类似的经验,《论语·卫灵公》载孔子曰:“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无他,学习能增加新知,启迪思想。只思而不学,绝对不是有效的学习方法。若过度自恃,束书不观,容易流于空想,把自己封闭在象牙塔内,结果陷入更疑惑、危险的境地。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强调的是学、思必须并重。思考有助学习,确保学得真确、通达;学习能增进知识,启发思考,加强明辨是非的能力。两者并重,才能真正有所进益。最后,还要补充的是,孔子提倡学习,是要我们通过学习,明白做人道理,并且知行合一,在生活中实践的。
释义及应用由招祥麒校长、朱崇学老师、许志荣老师、谢向荣博士撰写,教育局修订,书法由罗澄波校长撰写。
【赏析】孔子认为,在学习的过程中,学和思不能偏废。他指出了学而不思的局限,也道出了思而不学的弊端。主张学与思相结合。只有将学与思相结合,才可以使自己成为有道德、有学识的人。这种思想在今天的教育活动中有其值得肯定的价值。
【解读】
学习与思考
孔子在本章中的观点十分明确,学习离不开思考,思考也不能脱离学习,二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这是学习的最基本方法。
在学习过程中,如果对学习的知识只知道死记硬背,而不去思考,那么,所学到的内容充其量只是一些文字堆积起来的符号而已。这种得自书本与老师的知识,如果长期不用,就不会加以思考,所以难以在大脑中形成稳固的知识结构,很容易忘记。许多人都有这样的经验,毕业几年以后,如果与所从事的工作无关,在高中和大学阶段所学的知识,几乎遗忘殆尽。从事文职工作的人,不要说微积分,就连高中阶段学习的函数都记不起来了。其次,所学知识如果不能思考其中道理,必将无法应用于生活。许多人理论上一大套,但缺乏深入思考,以至于在实践中相当笨拙,就是缺乏思考的缘故。所有的纸上谈兵者,都是学而不思造就的。学习之后,只有通过思考才能掌握其中精华,将多个知识点融会贯通,洞察事物的内在联系,形成自己的独到见解。也只有这样,才能把知识应用于实践,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可见,学习知识虽然很重要,但若缺乏相对应的思考,学到的只是一些死板的知识,很难在生活中应用,更勿论创新和发展了。
光学习不思考不行,光思考不学习也不行。思考是一种能力,这种能力的养成离不开知识,需要以知识位作为思考的材料和对象,并以知识凝结作为思考的结果。倘若没有积累到足够丰富的知识,只是一味地冥思苦想,就好比没有加油的发动机在空转,不仅收不到任何效果,还可能带来危险。这种没有一定知识做基础的空想和瞎琢磨,就像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一样,既流不长远又长不大。不过思考也得建立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之上,才能有所收获。若是不经学习,只凭空思考,只是徒费精神。
在孔子看来,天下万物皆有其道理,只要用心体会,都能有所得。但在体会之前,必须先从这些事物中分辨出哪些是自己需要的东西,并对其加以学习,通过勤奋的实践,然后再从中有所悟道,这才叫学。等学到了这些道理以后,若是经过反复琢磨和研究,彻底了解了其中的精妙之处,就是思。学与思这二者缺一不可,若是只是埋头学习,而不去思索,永远都不会明白其中的道理,领会不到其精髓之所在,最终还是会迷惘不已。但是,若是每天都不去用心学习,只知道胡思乱想,最终只会落得个身心疲惫,终日惶恐不安。由此可见,学习的时候必须借助于思考,才能将所学的知识弄透彻;在思考之前得有一定的知识作基础,思索出来的东西才有价值。这两样无论是偏废了哪一个,都很难获得真正的学问。
在现代社会,为政者也需要通过不断地学习和思考,提高自己的修养,走出故有的狭隘经验的盲区,避免成为故弄玄虚的空想家。为政者只有在学与思的过程中,才能参悟为政之道,造福于一方的百姓。